乖巧孩子突然變得不聽話?警惕!父母的這些做法是在“踩雷”
作者:天寶樂發布時間:2022-08-26瀏覽量:次
“智能培養”包括心智和體能兩個方面,其中心智除了智商外還包括人的個性。如今仍然有很多人在爭論著如何培養孩子個性的問題,有人說孩子的個性是與生俱來的,也有人說孩子的個性是后天養成的。
但無論哪種說法正確,科學育兒已經成了大多數父母的共識。每個孩子從出生后都會開心會笑、活潑愛動、 單純善良、對人和事物有探索的欲望,好奇心和想象力無邊無際。每個孩子都該被尊重,應在科學的教導下保留住這些美好的品質。
Situation 1
3歲的妞妞從出生開始就是個十分乖巧的小女孩,什么事情都是由媽媽安排好后她才會去做。比如玩玩具,媽媽總是會手把手地教妞妞玩??墒?,最近的妞妞變得十分不聽話,總喜歡搶媽媽手里的東西。比如喂飯時,她老喜歡一邊搶媽媽手里的小勺子,一邊嘴里還嘀咕著說:“我自己來!”

解答:過分呵護不利于孩子的性格獨立。
當孩子表現出想自己來完成某一件事的時候,標志著幼兒有了自我意識的萌發,并且獨立意識開始增強。一般這樣的行為第一次出現會是在幼兒3歲~4歲的時期,這是培養孩子獨立、自理能力和建立自信心的最佳時期。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總是讓孩子循規蹈矩,稍有冒險意味的行為就讓孩子敬而遠之,長此以往的結果是父母用過度的溺愛扼殺了孩子探索的興趣,讓孩子沒機會接觸困難,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
育兒建議:讓孩子“我的事情,我自己做。”
當孩子試著表達不需要父母幫助的時候,或是固執地要求“我自己來”時,父母不要認為這是孩子的反常表現,反而應當鼓勵孩子的這種行為。在確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孩子做他愛做的事,同時做好幫助他一起完成的準備,這樣有助于他的自我個性的發展,培養孩子的自主創新意識,令他不斷走向獨立。

Situation 2
在父母的眼里,洋洋最近變得十分調皮搗蛋,時常喜歡把家里的玩具亂扔,父母越是阻止他,他越是喜歡跟父母對著干。媽媽心里總是疑惑地想:難道5歲的小毛孩也會有叛逆期?
解答:一味批評孩子只會適得其反。
當孩子漸漸長大,父母的關注度就會比以前降低,這會直接導致孩子感到自己失寵了,于是孩子就會做出一些調皮搗蛋的舉動引起父母的注意。當孩子到了4歲~5歲時,理性思維就開始萌芽,他們會懂得自己的行為會引起什么樣的后果。
在這一時期對于孩子的所作所為要視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味地以批評的方式進行教導,這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夠重視自己,從而更加叛逆,逐漸讓孩子的行為更加失控。

育兒建議:讓孩子知道“你在關注我”。
父母應當時常反省自己,是否最近這段時間對孩子的關愛少了,或是自己有沒有在陪伴孩子的時候,沒有和孩子做心靈上的溝通。父母應當適時地滿足孩子渴望關注的需求,給予孩子回應,多跟孩子溝通。即使是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也要鄭重地說明緣由,以講道理的方式來引導孩子,讓他感受到被重視和尊重,將孩子的行為向正確的道路上引導。
Situation 3
5歲的茜茜從小在父母的呵護中長大,凡事都由父母代勞。一次家里來了小朋友一起玩拼圖游戲。大家都會自己動手玩,可是茜茜總要拉著媽媽的手放置小拼圖。媽媽嘗試了好幾次,茜茜都不肯自己動手,嘴上還一直叫:“媽媽玩!媽媽玩!”

解答:不讓孩子思考不利于能力發展。
在父母看來,孩子需要學習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完成某些事情,比如穿衣服、動手吃飯、跨過障礙物等,常常因為怕麻煩就代替孩子去完成這些小事。久而久之,小事上對孩子都表現出事事代勞,大事上就會演變出決定權掌握在父母手中,特別是對于5歲~6歲的孩子而言,這一時期是他能力發展的高峰期,如果讓孩子習慣性地處于被動的狀態,則不利于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育兒建議:讓孩子學會“我會想,我會做。”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具備了好學、愛動腦、愛探索等富有潛力的品質。為了保持孩子的這些優秀品質,父母就要從小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學會掌握自己的主動權,這可以從思維和行動上著手。

在思維方面,要教給孩子遇事想辦法、動腦筋的思考模式,讓孩子養成“我會想”的習慣,把遇到的問題通過想辦法來解決。
在行動方面,則是要教給孩子實施自己想法的能力,讓孩子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探索,運用自己的能力去實施解決問題的方法。
但無論哪種說法正確,科學育兒已經成了大多數父母的共識。每個孩子從出生后都會開心會笑、活潑愛動、 單純善良、對人和事物有探索的欲望,好奇心和想象力無邊無際。每個孩子都該被尊重,應在科學的教導下保留住這些美好的品質。
Situation 1
3歲的妞妞從出生開始就是個十分乖巧的小女孩,什么事情都是由媽媽安排好后她才會去做。比如玩玩具,媽媽總是會手把手地教妞妞玩??墒?,最近的妞妞變得十分不聽話,總喜歡搶媽媽手里的東西。比如喂飯時,她老喜歡一邊搶媽媽手里的小勺子,一邊嘴里還嘀咕著說:“我自己來!”

解答:過分呵護不利于孩子的性格獨立。
當孩子表現出想自己來完成某一件事的時候,標志著幼兒有了自我意識的萌發,并且獨立意識開始增強。一般這樣的行為第一次出現會是在幼兒3歲~4歲的時期,這是培養孩子獨立、自理能力和建立自信心的最佳時期。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總是讓孩子循規蹈矩,稍有冒險意味的行為就讓孩子敬而遠之,長此以往的結果是父母用過度的溺愛扼殺了孩子探索的興趣,讓孩子沒機會接觸困難,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
育兒建議:讓孩子“我的事情,我自己做。”
當孩子試著表達不需要父母幫助的時候,或是固執地要求“我自己來”時,父母不要認為這是孩子的反常表現,反而應當鼓勵孩子的這種行為。在確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孩子做他愛做的事,同時做好幫助他一起完成的準備,這樣有助于他的自我個性的發展,培養孩子的自主創新意識,令他不斷走向獨立。

Situation 2
在父母的眼里,洋洋最近變得十分調皮搗蛋,時常喜歡把家里的玩具亂扔,父母越是阻止他,他越是喜歡跟父母對著干。媽媽心里總是疑惑地想:難道5歲的小毛孩也會有叛逆期?
解答:一味批評孩子只會適得其反。
當孩子漸漸長大,父母的關注度就會比以前降低,這會直接導致孩子感到自己失寵了,于是孩子就會做出一些調皮搗蛋的舉動引起父母的注意。當孩子到了4歲~5歲時,理性思維就開始萌芽,他們會懂得自己的行為會引起什么樣的后果。
在這一時期對于孩子的所作所為要視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味地以批評的方式進行教導,這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夠重視自己,從而更加叛逆,逐漸讓孩子的行為更加失控。

育兒建議:讓孩子知道“你在關注我”。
父母應當時常反省自己,是否最近這段時間對孩子的關愛少了,或是自己有沒有在陪伴孩子的時候,沒有和孩子做心靈上的溝通。父母應當適時地滿足孩子渴望關注的需求,給予孩子回應,多跟孩子溝通。即使是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也要鄭重地說明緣由,以講道理的方式來引導孩子,讓他感受到被重視和尊重,將孩子的行為向正確的道路上引導。
Situation 3
5歲的茜茜從小在父母的呵護中長大,凡事都由父母代勞。一次家里來了小朋友一起玩拼圖游戲。大家都會自己動手玩,可是茜茜總要拉著媽媽的手放置小拼圖。媽媽嘗試了好幾次,茜茜都不肯自己動手,嘴上還一直叫:“媽媽玩!媽媽玩!”

解答:不讓孩子思考不利于能力發展。
在父母看來,孩子需要學習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完成某些事情,比如穿衣服、動手吃飯、跨過障礙物等,常常因為怕麻煩就代替孩子去完成這些小事。久而久之,小事上對孩子都表現出事事代勞,大事上就會演變出決定權掌握在父母手中,特別是對于5歲~6歲的孩子而言,這一時期是他能力發展的高峰期,如果讓孩子習慣性地處于被動的狀態,則不利于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育兒建議:讓孩子學會“我會想,我會做。”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具備了好學、愛動腦、愛探索等富有潛力的品質。為了保持孩子的這些優秀品質,父母就要從小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學會掌握自己的主動權,這可以從思維和行動上著手。

在思維方面,要教給孩子遇事想辦法、動腦筋的思考模式,讓孩子養成“我會想”的習慣,把遇到的問題通過想辦法來解決。
在行動方面,則是要教給孩子實施自己想法的能力,讓孩子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探索,運用自己的能力去實施解決問題的方法。
上一篇:我們為什么對教育這么焦慮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