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合群”,怎么辦?
作者:天寶樂發布時間:2022-08-22瀏覽量:次
荀子曰:“人之生,不能無群。”同伴關系作為同齡人或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之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系,在兒童的自我發展和社會適應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然而,當今社會,兒童在同伴交往中卻可能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一天,就讀于南京某小學的芊芊試探性地問媽媽:“我能換一個牌子的電話手表嗎?”面對媽媽疑惑的神情,她解釋道:“如果用這個牌子的電話手表,我會沒朋友的!”
一位媽媽發現自己的孩子和小區的同齡人一起玩時,總是被孤立。玩一會,自己的孩子就“離群”了,跑到一邊,自己玩起來了。
無論是孩子自己擔心“沒朋友”,還是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被孤立”,這些可能都指向孩子“不合群”的問題。
那么,作為父母,我們該怎么辦呢?

孩子“不合群”,父母可以從這4個方面進行引導:
1. 尊重天性,正向引導
首先看看給孩子行為定義為不合群是否合理,這就要考慮到孩子的先天特性。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內向、孤僻,不喜歡群體性活動,或是在和同齡人的交往中顯得特別被動、畏縮,就感到十分擔心,害怕孩子不合群,影響身心健康發展。
其實,有的孩子天生性格比較內向,喜歡安靜、獨處的環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有自己的天地,和別人一起玩反而會不自在,相對被動。
這樣的孩子與人交往是消耗能量的過程,獨處是最自然、最能積蓄能量的過程。對于這類孩子,不要刻意壓制和改變他的自然屬性。
父母不要強行讓孩子放棄自己的喜好,去迎合伙伴,打入群體中,要保持孩子自己的特質,順應孩子的天性來加以引導。
家長可以從培養孩子興趣愛好開始,幫助孩子找到自己喜歡和擅長的領域,
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優秀,散發自己特有的氣質,吸引志趣相投的伙伴。
孩子也會更自信,利于他敞開心扉,更加積極主動。

2. 正面管教,充實孩子的安全感
有些不合群的孩子表現為膽子很小,性情也比較軟弱,因為他們感受到的愛不夠多。
這樣一來,如果父母或老師在生活中常常以很嚴厲的方式對待孩子,給孩子過多的指責和消極能量,只會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和孤獨感,不利于矯正他們孤僻的性格。
對這種孩子,父母、老師應該給他更多的關注和親切的關愛,創設和諧、輕松愉快的家庭氛圍。
只有讓孩子充分感受到被愛,增強內心的安全感,孩子才能建立起對親人朋友、對外界環境的信任感,與小伙伴相處時才能放得開。
愛孩子,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安全和一定的規則范圍內,給孩子充分的自由。
不過多苛求孩子、控制孩子,鼓勵他大膽探索,勇敢嘗試,給孩子創設一個自由、和諧的心理環境。

3. 克服依賴,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有些孩子不合群是因為對家長過于依賴,缺少基本的獨立自主能力,這主要還是歸結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包辦替代過度,導致孩子喪失了鍛煉自己、肯定自己的機會。
不管什么事都做不好、或是不愿意去做,總是依賴父母,沒有自己的想法,這樣的孩子必然是不會被小伙伴歡迎的;
孩子自身也會對離開父母,進入一個新的活動環境感到抵觸,因為他習慣了生活在父母的保護之下。
這就告誡所有父母們,愛孩子要適度,孩子能做的事情鼓勵孩子自己做,給他鍛煉的機會。
比如自己的小襪子小內褲自己洗,幫媽媽做做簡單的家務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動手能力和責任感都會得到增強,他也會為自己獨立完成這一件件事而感到欣喜,逐漸建立起自信心。
而這些能力和自信心,對于孩子日后融入到群體中十分有幫助。

4. 創造良好的交往環境
父母的行為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
如果家長自己不常和人打交道,一有空就宅在家里,處于一種封閉的狀態,孩子也會隨之受到影響。
同時由于缺乏人際交往的環境,孩子缺少與人交往的體驗,難以學會交往中的經驗和技巧。
這就要靠父母努力給孩子創造良好的交往環境,比如多帶孩子去公園、廣場等人多的地方,特別是增加孩子與同齡人相處的時間。
離開了家庭,孩子不再是可以橫行霸道的“小皇帝”,如果不遵守伙伴間玩耍的規則,自私不顧及別人感受,同樣是會被同伴們排斥的。
所以在這些實際的體驗中,家長應注意教孩子正確的行為規范和交往規則,比如先來后到,不爭搶別人的東西,怎樣待人接物等,孩子更有素養,在交往中也會更受歡迎。
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的待人接物、與人相處之道,再加上自己有良好的環境和機會親身實踐,會更順利地適應群體活動,學會與人交往。

一時的不合群,又有何妨?
有很多的父母怕孩子獨處,造成了內向的性格。
事實上,心理學家把人分為內、外向,并沒有說好與不好,他們只是我們性格中的不同傾向。
何況這個世界很公平。你的人品、能力才是最后的王牌,與其去操心孩子能不能合群,不如把重點放在栽培自己的孩子身上。
一位作家在接受采訪時說,他小時候其實是個發育比較遲緩、體弱的孩子,玩游戲的時候,通常同齡人都不喜歡和他一起玩,而且他學習成績也不算好。
所以,整個童年其實他很孤獨的。但是他有一個熱愛閱讀的媽媽,從小就帶他閱讀群書,他在書里找到很多樂趣。當他被批評或者被排斥時,他就找一個地方看書,書里有神怪、有魔法,是很有意思的,他能馬上回到自己的世界里找到樂趣,看輕自己受到的際遇,覺得這些自己遇到的事,書里都有,而且還有更大的困難,因而也就沒有什么過不去的了。
說不清是被迫,還是他自己的選擇,或者是順應,當他一到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總是能感覺到清明、快樂。漸漸地這就成了他的一種生活方式。每個人,能夠為自己活著,并且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不是很好嗎?
我們常常說“孩子,我希望你長成你自己要長成的樣子,而不是我期待的樣子。”
那就去放下你的焦慮,接納孩子的各種樣子。
真正內心強大,人格健康的孩子,他的內心有一束光。
他總是會和真正值得相知的人相交,或者用他的方式實現自己的價值。而不是靠八面玲瓏地結交各色人物來實現自己的價值,而且他們不恐懼獨處。
心理學家沙赫特認為,合群能降低恐懼感,對于強者來說,因為優秀,所以自信,不必通過合群來消除自身的恐懼。

不合群有什么好處?
當與所有人格格不入時,很多人都會覺得很無助。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意識到與眾不同也有好的一面。實際上,一項社會科學研究表明,做一個怪人,或是與社會格格不入,可以激發非凡的創造力。
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商學院教書的莎朗·金(Sharon Kim)表示,她時常注意到,有些人將他們的創造性的成就歸功于自己是個獨行者或是反叛者。金想知道被社會遺棄者是否真的更具創造力,因此她決定對這一理論進行試驗。
她邀請了一些志愿者到她的實驗室完成幾項測試。在測試開始前,金和同事告訴一部分參與者他們沒有被選入“小組”。其實并沒有所謂的“小組”,金和同事不過是想讓他們感覺自己被排除在外。另一部分人沒有受到同等的“拒絕”。
金要求參與者在紙上完成兩項測試。其中一個是,讓他們回答有什么可將一組看似沒有關聯的詞聯系在一起(比如,魚、礦和熱潮,答案是“金”。譯者注:因為金魚、金礦、淘金熱)。另一個測試是,畫一個外星人,且來自一個與地球截然不同的星球。
結果顯示,被拒絕過的人在兩項測試中的表現都更加出色。外星人那一題中,沒有被拒絕的參與者畫的都是標準的卡通火星人,而被拒絕的參與者畫的外星人則和人類極為不同——所有的身體部位都只長在一側,或者是眼睛跑到了鼻子下面。根據三位獨立評委的認定,遭到拒絕的參與者的畫作更加具有創造力。
金判斷,由此看來,遭到拒絕和創造力之間是有聯系的。而這種創造力優勢僅在那些具備“孤立自我意識”的參與者身上出現,即他們已經感覺到自己不屬于某個群體。也就是說,做一個怪人會讓你的思維打開,不斷涌現新想法。

如果孩子不合群,我們要看清孩子不合群的原因。
如果是性格缺陷導致他被群體排斥,那就要積極引導,幫孩子養成好的性格和習慣。
如果孩子只是被某一個看上去十分耀眼的小群體排斥。那真的不必在意,獨處也未嘗不可。獨處是一種更為深刻的自我成長。
最重要的還是要幫孩子找到真正的自己,成為他自己。不隨波逐流,不盲目屈從。有優良品性、有主見、有自己的獨立思想。
然而,當今社會,兒童在同伴交往中卻可能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一天,就讀于南京某小學的芊芊試探性地問媽媽:“我能換一個牌子的電話手表嗎?”面對媽媽疑惑的神情,她解釋道:“如果用這個牌子的電話手表,我會沒朋友的!”
一位媽媽發現自己的孩子和小區的同齡人一起玩時,總是被孤立。玩一會,自己的孩子就“離群”了,跑到一邊,自己玩起來了。
無論是孩子自己擔心“沒朋友”,還是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被孤立”,這些可能都指向孩子“不合群”的問題。
那么,作為父母,我們該怎么辦呢?

孩子“不合群”,父母可以從這4個方面進行引導:
1. 尊重天性,正向引導
首先看看給孩子行為定義為不合群是否合理,這就要考慮到孩子的先天特性。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內向、孤僻,不喜歡群體性活動,或是在和同齡人的交往中顯得特別被動、畏縮,就感到十分擔心,害怕孩子不合群,影響身心健康發展。
其實,有的孩子天生性格比較內向,喜歡安靜、獨處的環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有自己的天地,和別人一起玩反而會不自在,相對被動。
這樣的孩子與人交往是消耗能量的過程,獨處是最自然、最能積蓄能量的過程。對于這類孩子,不要刻意壓制和改變他的自然屬性。
父母不要強行讓孩子放棄自己的喜好,去迎合伙伴,打入群體中,要保持孩子自己的特質,順應孩子的天性來加以引導。
家長可以從培養孩子興趣愛好開始,幫助孩子找到自己喜歡和擅長的領域,
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優秀,散發自己特有的氣質,吸引志趣相投的伙伴。
孩子也會更自信,利于他敞開心扉,更加積極主動。

2. 正面管教,充實孩子的安全感
有些不合群的孩子表現為膽子很小,性情也比較軟弱,因為他們感受到的愛不夠多。
這樣一來,如果父母或老師在生活中常常以很嚴厲的方式對待孩子,給孩子過多的指責和消極能量,只會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和孤獨感,不利于矯正他們孤僻的性格。
對這種孩子,父母、老師應該給他更多的關注和親切的關愛,創設和諧、輕松愉快的家庭氛圍。
只有讓孩子充分感受到被愛,增強內心的安全感,孩子才能建立起對親人朋友、對外界環境的信任感,與小伙伴相處時才能放得開。
愛孩子,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安全和一定的規則范圍內,給孩子充分的自由。
不過多苛求孩子、控制孩子,鼓勵他大膽探索,勇敢嘗試,給孩子創設一個自由、和諧的心理環境。

3. 克服依賴,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有些孩子不合群是因為對家長過于依賴,缺少基本的獨立自主能力,這主要還是歸結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包辦替代過度,導致孩子喪失了鍛煉自己、肯定自己的機會。
不管什么事都做不好、或是不愿意去做,總是依賴父母,沒有自己的想法,這樣的孩子必然是不會被小伙伴歡迎的;
孩子自身也會對離開父母,進入一個新的活動環境感到抵觸,因為他習慣了生活在父母的保護之下。
這就告誡所有父母們,愛孩子要適度,孩子能做的事情鼓勵孩子自己做,給他鍛煉的機會。
比如自己的小襪子小內褲自己洗,幫媽媽做做簡單的家務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動手能力和責任感都會得到增強,他也會為自己獨立完成這一件件事而感到欣喜,逐漸建立起自信心。
而這些能力和自信心,對于孩子日后融入到群體中十分有幫助。

4. 創造良好的交往環境
父母的行為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
如果家長自己不常和人打交道,一有空就宅在家里,處于一種封閉的狀態,孩子也會隨之受到影響。
同時由于缺乏人際交往的環境,孩子缺少與人交往的體驗,難以學會交往中的經驗和技巧。
這就要靠父母努力給孩子創造良好的交往環境,比如多帶孩子去公園、廣場等人多的地方,特別是增加孩子與同齡人相處的時間。
離開了家庭,孩子不再是可以橫行霸道的“小皇帝”,如果不遵守伙伴間玩耍的規則,自私不顧及別人感受,同樣是會被同伴們排斥的。
所以在這些實際的體驗中,家長應注意教孩子正確的行為規范和交往規則,比如先來后到,不爭搶別人的東西,怎樣待人接物等,孩子更有素養,在交往中也會更受歡迎。
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的待人接物、與人相處之道,再加上自己有良好的環境和機會親身實踐,會更順利地適應群體活動,學會與人交往。

一時的不合群,又有何妨?
有很多的父母怕孩子獨處,造成了內向的性格。
事實上,心理學家把人分為內、外向,并沒有說好與不好,他們只是我們性格中的不同傾向。
何況這個世界很公平。你的人品、能力才是最后的王牌,與其去操心孩子能不能合群,不如把重點放在栽培自己的孩子身上。
一位作家在接受采訪時說,他小時候其實是個發育比較遲緩、體弱的孩子,玩游戲的時候,通常同齡人都不喜歡和他一起玩,而且他學習成績也不算好。
所以,整個童年其實他很孤獨的。但是他有一個熱愛閱讀的媽媽,從小就帶他閱讀群書,他在書里找到很多樂趣。當他被批評或者被排斥時,他就找一個地方看書,書里有神怪、有魔法,是很有意思的,他能馬上回到自己的世界里找到樂趣,看輕自己受到的際遇,覺得這些自己遇到的事,書里都有,而且還有更大的困難,因而也就沒有什么過不去的了。
說不清是被迫,還是他自己的選擇,或者是順應,當他一到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總是能感覺到清明、快樂。漸漸地這就成了他的一種生活方式。每個人,能夠為自己活著,并且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不是很好嗎?
我們常常說“孩子,我希望你長成你自己要長成的樣子,而不是我期待的樣子。”
那就去放下你的焦慮,接納孩子的各種樣子。
真正內心強大,人格健康的孩子,他的內心有一束光。
他總是會和真正值得相知的人相交,或者用他的方式實現自己的價值。而不是靠八面玲瓏地結交各色人物來實現自己的價值,而且他們不恐懼獨處。
心理學家沙赫特認為,合群能降低恐懼感,對于強者來說,因為優秀,所以自信,不必通過合群來消除自身的恐懼。

不合群有什么好處?
當與所有人格格不入時,很多人都會覺得很無助。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意識到與眾不同也有好的一面。實際上,一項社會科學研究表明,做一個怪人,或是與社會格格不入,可以激發非凡的創造力。
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商學院教書的莎朗·金(Sharon Kim)表示,她時常注意到,有些人將他們的創造性的成就歸功于自己是個獨行者或是反叛者。金想知道被社會遺棄者是否真的更具創造力,因此她決定對這一理論進行試驗。
她邀請了一些志愿者到她的實驗室完成幾項測試。在測試開始前,金和同事告訴一部分參與者他們沒有被選入“小組”。其實并沒有所謂的“小組”,金和同事不過是想讓他們感覺自己被排除在外。另一部分人沒有受到同等的“拒絕”。
金要求參與者在紙上完成兩項測試。其中一個是,讓他們回答有什么可將一組看似沒有關聯的詞聯系在一起(比如,魚、礦和熱潮,答案是“金”。譯者注:因為金魚、金礦、淘金熱)。另一個測試是,畫一個外星人,且來自一個與地球截然不同的星球。
結果顯示,被拒絕過的人在兩項測試中的表現都更加出色。外星人那一題中,沒有被拒絕的參與者畫的都是標準的卡通火星人,而被拒絕的參與者畫的外星人則和人類極為不同——所有的身體部位都只長在一側,或者是眼睛跑到了鼻子下面。根據三位獨立評委的認定,遭到拒絕的參與者的畫作更加具有創造力。
金判斷,由此看來,遭到拒絕和創造力之間是有聯系的。而這種創造力優勢僅在那些具備“孤立自我意識”的參與者身上出現,即他們已經感覺到自己不屬于某個群體。也就是說,做一個怪人會讓你的思維打開,不斷涌現新想法。

如果孩子不合群,我們要看清孩子不合群的原因。
如果是性格缺陷導致他被群體排斥,那就要積極引導,幫孩子養成好的性格和習慣。
如果孩子只是被某一個看上去十分耀眼的小群體排斥。那真的不必在意,獨處也未嘗不可。獨處是一種更為深刻的自我成長。
最重要的還是要幫孩子找到真正的自己,成為他自己。不隨波逐流,不盲目屈從。有優良品性、有主見、有自己的獨立思想。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