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存在于媽媽的每一句話和每一份互動里
作者:天寶樂發布時間:2022-06-27瀏覽量:次
如何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在赫上小學三年級了。在赫的媽媽是大學數學學院的院長,很關心在赫的學習。但是在赫不太喜歡學習,在學校生活中也比較沒有自信心和勝負欲。有一天在赫媽媽接到學校的電話,說在赫沒有來上學。在赫媽媽非常擔心,將小區和學校仔仔細細搜索了一遍,終于在游樂場發現了在赫,他正在一旁看著朋友們玩耍?。在赫媽媽這才松了一口氣,她帶在赫回家,試圖與他溝通。

媽媽:為什么去看朋友們玩???你自己怎么沒有玩?
在赫:(沒有回答)
媽媽:你現在三年級了,但你還不會九九乘法口訣,加法減法都經常算錯,你準備怎么辦???哪有人還學不會九九乘法口訣?(在赫一言不發深深地低下了頭)你以后到社會上看看,上學時是最幸福的,世界上哪有什么事比學習更容易?只要你集中精力學習就能學好,為什么不好好學習呢?
學習是親子關系中絕對繞不開的話題。每年電視上都會播出很多以學習為題材的電視劇、綜藝節目,學習也是媽媽們聊天的核心話題之一。
一般從孩子上小學開始,父母與孩子就會圍繞學習的問題產生矛盾。這時,一些多一兩年育兒經驗的媽媽們就會給出很多經驗之談,比如“如果孩子在一二年級時沒有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話,上三四年級時就跟不上了”等。
聽到這些話,很多媽媽的內心就開始不安了,進而忽視了孩子的水平和興趣,只是覺得應該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為孩子制定了一系列規則。從這時起,媽媽之間的戰爭開始了,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超越其他同齡人。媽媽們基于自己的興趣,為孩子安排每學年的必讀書目,從而和孩子也產生了矛盾。
不可否認,好好學習必然會有很多好處,媽媽也理所當然地想讓孩子獲得更多。就像很多媽媽說的那樣,進入社會之后,想在重重競爭中成功就業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找到了好工作,職場求生卻更加艱難。因此,媽媽站在 “過來人”的立場上,很自然地認為學生時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期、學習是最簡單的事情。
但是回想一下自己的學生生涯,媽媽也應該知道,學習好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孩子也很清楚,如果學習好,就能得到更多贊揚和自由時間,因此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學習好,但很多孩子做不到。
以在赫為例,無論在赫媽媽怎么強調好好學習的理由,在赫都很難如媽媽所愿。這是因為在赫在學校生活中缺乏自信心和勝負欲,學習本身對他來說沒有吸引力。另外從他不按時去學校的行為來看,他缺乏自控力,而學習恰恰又是很需要自控力的。

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孩子方能產生學習的動機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 · 馬斯洛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了五個層級。根據這個理論,高級需求出現之前,必須先滿足低級的需求。
而學習與求知的需求,屬于自我實現需要,是最高的層級。換句話說,最低級的需求是生理需要(解決衣食住行),之后分別是安全需要(解決不安感)、歸屬和愛的需要(從家人和朋友處獲得歸屬感和愛)、尊重需要(想要得到認可),具有這四個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孩子才會產生想要學習的想法。
令人遺憾的是,對在學校生活中缺乏自信心和勝負欲的在赫來說,他的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尚未得到滿足,因此他難以產生更高層級的學習愿望。
如果硬是要讓這些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的孩子學習,那么不僅媽媽的嘮叨越來越多,問題也會隨之而來。
“現在就是努力學習的時候,努力學習才能成為優秀的人。”
“如果你想做你喜歡的事,現在就得好好學習,這樣才有機會。”
“學會的東西是你自己的,人生的意義就在學習。”
“考這個成績還能睡得著?現在辛苦只是暫時的,學不好就會辛苦一輩子了。”
“盡力學了嗎?努力是絕對不會背叛你的。”
“小時候不學英語,將來就跟不上了。”
“學成這樣,以后靠什么吃飯?”
一提到學習,媽媽就會嘮叨,親子間就會產生矛盾,親子間的關系也會漸行漸遠。雖然媽媽是出于好意,希望孩子過得更好,但這些話會在孩子心中留下傷口。
媽媽關于學習的很多教誨,孩子是難以理解的,這可能反而會影響孩子對媽媽的信賴。

問一問孩子今天學到了什么
在媽媽們出生的 20世紀,人只要好好學習,就能找到理想的職業,獲得社會地位或穩定的收入。但孩子今天所處的時代并非如此。特別是孩子們會常常訪問視頻網站和追星,這讓他們認為只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是幸福的。與孩子的親眼所見和親身經歷相比,媽媽的話無法讓孩子信服。時代改變了,媽媽如果還用過時的思維來嘮叨孩子,事實上是不可能說服孩子的。
如果媽媽因為學習問題和孩子產生隔閡或矛盾頻發的話,就將學習的事交給孩子自己吧!除此之外,請嘗試滿足孩子的低級需求,而不是強行讓孩子坐在書桌前。同時,也要讓孩子重新思考一下學習的意義。

終生學習的時代
在今天這個時代,進入大學并不意味著成功。這是一個終生學習的時代,我們要不斷適應新變化,不斷學習新知識。但是,如果對學習沒有興趣,就無法適應這個時代。如果希望孩子能樂于學習,那在學習之前首先要促進孩子的成長。
孩子在當下所想、所經歷的,其實都是一種人生的學習。哪怕是教科書中沒有的內容,或者是些看似零碎的小事,也都會促進孩子的成長。媽媽可以問問孩子“今天有什么特別事”“今天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然后鼓勵孩子 “學到了很多東西嘛,這些經驗都會成為你人生的的財富”。
這個時代,孩子的成績單不再代表媽媽的自尊心和臉面。同時,只學會教科書上的內容也無法保障孩子人生的幸福。希望媽媽們不要因為學習破壞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
在赫上小學三年級了。在赫的媽媽是大學數學學院的院長,很關心在赫的學習。但是在赫不太喜歡學習,在學校生活中也比較沒有自信心和勝負欲。有一天在赫媽媽接到學校的電話,說在赫沒有來上學。在赫媽媽非常擔心,將小區和學校仔仔細細搜索了一遍,終于在游樂場發現了在赫,他正在一旁看著朋友們玩耍?。在赫媽媽這才松了一口氣,她帶在赫回家,試圖與他溝通。

媽媽:為什么去看朋友們玩???你自己怎么沒有玩?
在赫:(沒有回答)
媽媽:你現在三年級了,但你還不會九九乘法口訣,加法減法都經常算錯,你準備怎么辦???哪有人還學不會九九乘法口訣?(在赫一言不發深深地低下了頭)你以后到社會上看看,上學時是最幸福的,世界上哪有什么事比學習更容易?只要你集中精力學習就能學好,為什么不好好學習呢?
學習是親子關系中絕對繞不開的話題。每年電視上都會播出很多以學習為題材的電視劇、綜藝節目,學習也是媽媽們聊天的核心話題之一。
一般從孩子上小學開始,父母與孩子就會圍繞學習的問題產生矛盾。這時,一些多一兩年育兒經驗的媽媽們就會給出很多經驗之談,比如“如果孩子在一二年級時沒有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話,上三四年級時就跟不上了”等。
聽到這些話,很多媽媽的內心就開始不安了,進而忽視了孩子的水平和興趣,只是覺得應該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為孩子制定了一系列規則。從這時起,媽媽之間的戰爭開始了,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超越其他同齡人。媽媽們基于自己的興趣,為孩子安排每學年的必讀書目,從而和孩子也產生了矛盾。
不可否認,好好學習必然會有很多好處,媽媽也理所當然地想讓孩子獲得更多。就像很多媽媽說的那樣,進入社會之后,想在重重競爭中成功就業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找到了好工作,職場求生卻更加艱難。因此,媽媽站在 “過來人”的立場上,很自然地認為學生時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期、學習是最簡單的事情。
但是回想一下自己的學生生涯,媽媽也應該知道,學習好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孩子也很清楚,如果學習好,就能得到更多贊揚和自由時間,因此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學習好,但很多孩子做不到。
以在赫為例,無論在赫媽媽怎么強調好好學習的理由,在赫都很難如媽媽所愿。這是因為在赫在學校生活中缺乏自信心和勝負欲,學習本身對他來說沒有吸引力。另外從他不按時去學校的行為來看,他缺乏自控力,而學習恰恰又是很需要自控力的。

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孩子方能產生學習的動機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 · 馬斯洛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了五個層級。根據這個理論,高級需求出現之前,必須先滿足低級的需求。
而學習與求知的需求,屬于自我實現需要,是最高的層級。換句話說,最低級的需求是生理需要(解決衣食住行),之后分別是安全需要(解決不安感)、歸屬和愛的需要(從家人和朋友處獲得歸屬感和愛)、尊重需要(想要得到認可),具有這四個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孩子才會產生想要學習的想法。
令人遺憾的是,對在學校生活中缺乏自信心和勝負欲的在赫來說,他的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尚未得到滿足,因此他難以產生更高層級的學習愿望。
如果硬是要讓這些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的孩子學習,那么不僅媽媽的嘮叨越來越多,問題也會隨之而來。
“現在就是努力學習的時候,努力學習才能成為優秀的人。”
“如果你想做你喜歡的事,現在就得好好學習,這樣才有機會。”
“學會的東西是你自己的,人生的意義就在學習。”
“考這個成績還能睡得著?現在辛苦只是暫時的,學不好就會辛苦一輩子了。”
“盡力學了嗎?努力是絕對不會背叛你的。”
“小時候不學英語,將來就跟不上了。”
“學成這樣,以后靠什么吃飯?”
一提到學習,媽媽就會嘮叨,親子間就會產生矛盾,親子間的關系也會漸行漸遠。雖然媽媽是出于好意,希望孩子過得更好,但這些話會在孩子心中留下傷口。
媽媽關于學習的很多教誨,孩子是難以理解的,這可能反而會影響孩子對媽媽的信賴。

問一問孩子今天學到了什么
在媽媽們出生的 20世紀,人只要好好學習,就能找到理想的職業,獲得社會地位或穩定的收入。但孩子今天所處的時代并非如此。特別是孩子們會常常訪問視頻網站和追星,這讓他們認為只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是幸福的。與孩子的親眼所見和親身經歷相比,媽媽的話無法讓孩子信服。時代改變了,媽媽如果還用過時的思維來嘮叨孩子,事實上是不可能說服孩子的。
如果媽媽因為學習問題和孩子產生隔閡或矛盾頻發的話,就將學習的事交給孩子自己吧!除此之外,請嘗試滿足孩子的低級需求,而不是強行讓孩子坐在書桌前。同時,也要讓孩子重新思考一下學習的意義。

終生學習的時代
在今天這個時代,進入大學并不意味著成功。這是一個終生學習的時代,我們要不斷適應新變化,不斷學習新知識。但是,如果對學習沒有興趣,就無法適應這個時代。如果希望孩子能樂于學習,那在學習之前首先要促進孩子的成長。
孩子在當下所想、所經歷的,其實都是一種人生的學習。哪怕是教科書中沒有的內容,或者是些看似零碎的小事,也都會促進孩子的成長。媽媽可以問問孩子“今天有什么特別事”“今天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然后鼓勵孩子 “學到了很多東西嘛,這些經驗都會成為你人生的的財富”。
這個時代,孩子的成績單不再代表媽媽的自尊心和臉面。同時,只學會教科書上的內容也無法保障孩子人生的幸福。希望媽媽們不要因為學習破壞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